內向聖誕小聚:3個內向人不可不知的自我調整心得

學習進修 Vision維觀點

自從有了小孩之後,除了上班以外的周末幾乎都是在家陪伴小孩而甚少再去外面參加各類聚會,畢竟身為內向高敏感的我本來就是抱持著「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只是當我在FB上看到「安靜是種超能力」的作者張瀞仁(Jill)要舉辦第一次的「內向聖誕小聚」時,還是想都沒想就按下報名連結了。

這是Jill透過她自己的線上社團「內向者小聚場」第一次辦的線下活動,怎樣我都要共襄盛舉呀!來到會場,首先可以拿到精美的Jill內向者語錄書籤,光拿在手上就有種得到超能力的感受了,原本精神疲累的我彷彿有了些許的充電。

而在經過整場剪短頭髮很像高中生的Jill分享「後來才知道的超能力」之後,我整個人可說是充電完成,我將Jill的內容加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以下3點:

1. 請先發自內心接受自己的特點及愛自己


Jill以自己本身為例,即使她有著國際運動產業、美國政府部門,甚至是全球NGO掌管25個國家的一級主管如此完整且豐富漂亮的履歷,她依然會時常的懷疑自己是否有那樣的價值?
其實我們都有著獨特且優秀的特質,只是我們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有些不一樣的特質或能力卻總是像X戰警般的不被這追捧外向特質的社會所見容,從小我們都常被冠上「太安靜」、「不積極」、「不合群」的標籤而自以為自己沒有價值。
但其實只要能夠掌握「變強」、「幫助他人」兩大支柱,並輔以自身的特點,其實一樣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
「變強」其實就是不斷訓練和加強自身的專業,先好好顧好自己。接著才能在行有餘力時「幫助他人」,但要仔細觀察,不要被當成「理所當然」的工具人了。
透過幫助他人得到的正循環再更加強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為「有能力幫助他人更有智慧判斷伸手與否的好人」。

2. 請幫自己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


身為內向者的我們在找尋朋友本就不是件易事,尤其是出了社會之後,面對人心的黑暗與自私加上容易想太多的我們,總是會假想許多狀況讓自己更怯於去認識新朋友。
Jill提到的「課程」、「社群媒體」、「自身興趣的線上社團」都是很棒的方法,像Jill和我就是透過「專業簡報力」課程認識的,當時只覺得她好厲害,反覆調整修改直至第一名,過程可說是「練到死,輕鬆打」的最佳寫照呀!後來更透過「安靜是種超能力」阿超的關係更發現彼此相同的特點,朋友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建立起來的。
而利用自己有興趣的線上社團,像是有人喜歡棒球有人喜歡閱讀有人喜歡追劇,都可以透過FB找到社團加入,而不需見面先透過文字的力量來認識彼此更是內向者的福音呀。
而不需常見面更符合我們「君子之交淡如水」且循序漸進深入了解彼此的交友方式。

3. 請明白我們對於壓力和成長不是跳躍而是小碎步


對於「行動」,我們總是容易有著躊躇徘徊,思慮過多的焦慮感。
畢竟不論是由內而外的成長或從外至內的壓力對我們來說都是很難的,舒適圈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保護殼更有如萬有引力般的讓我們深陷其中而不願出來。
很多人都在幻想自己可以一蹴可及,一跳就從101的1樓跳到頂樓的跳脫舒適圈,而結果就是摔得很慘的負面經驗讓自己在面對新的挑戰就更裹足不前。
Jill的方法就是「不要飛而是小碎步」的逐步踏實將舒適圈一點一滴的往外延伸拓展,畢竟舒適圈的萬有引力對我們來說吸力太強亂跳會被撞到地上。
Jill也在當場透過讓我們彼此分享彼此帶來的一句話讓我們明白,每次的一小步終會累積成一大步,而路就是這樣走出來的。

最後想分享我當天帶去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心定智慧生」。容易思考過度及自己嚇自己的我們其實容易處在心不安不定的情況,也常常因此覺得自己鬧出笑話或是做出魯莽的舉動,但其實如果我們可以稍微停一下、深呼吸,讓自己情緒或思慮穩定下來,再如Jill所說用更宏觀或更高的位置來看,就像我們原本在1樓和稀泥,現在靜下來後我們來到了10樓或20樓,有了更充足的資訊和準備,再去細看就會發現處理的智慧就在其中,這也是我還在練習的部分,共勉之。

我們或許沒有超能力,但卻有著一顆溫暖且願意伸出手的心。讓我們在自己的範圍內盡力的把自己做到更好並逐漸擴大,那看似渺小的1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可以改變世界的存在。

相關文章